优秀钢琴冠军,三年挨400下耳光,父母的霸道式教育有多可怕 ?
《教导有方》的节目里,主持人方婷分享了一个故事。
一个叫胡丁琦的女孩,在她13岁那年获得了国际青少年钢琴大赛中的多项冠军。
众人听到这个消息,第一反应是称赞这孩子太棒了,小小年纪就获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实在令人羡慕。
但震惊了在场观众的是:优秀的她,5岁被父亲逼迫练琴,童年玩耍更是奢望,甚至苦熬父亲三年来将近400下的耳光教育。
“400耳光打出钢琴神童”的霸道式教育,残酷剥夺孩子童年玩耍的自由,逼迫孩子遵循父母的期望安排,无疑是父母在设计孩子的人生。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跟随“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效应,甚至有父母始终秉持“不打不成才”这种错误观念作为教育孩子的方式,试图震慑孩子按自己的教育规划走。
父母对孩子一意孤行的要求、唯我独尊的教育准则,无疑也是一种对孩子霸道的教育方式。
被霸道式教育的优秀孩子,身心背负着承压防线的挑战
优秀钢琴家的诞生,童年承载着被家长严苛教育的支配,钢琴家郎朗的童年更是许多琴童的缩影。
郎朗从小有着钢琴天赋,郎爸更是对郎朗的钢琴寄予厚望,甚至辞职全心栽培儿子,郎朗的童年均是在练琴与父亲的严苛教育中度过。
父亲对郎朗的要求非常严厉,有一次他因学校的钢琴彩排耽误了回家练琴而遭来父亲的逼迫,让他在:回沈阳、跳楼、吃药自杀中作出选择。
面对父亲的逼迫,郎朗内心无比痛苦,让他一度想自残放弃弹琴,甚至在自传中写道:“那一天我用拳头锤墙,想把每一根骨头砸断,看你还怎么让我练琴。”
父母的逼迫式霸道教育,枉顾孩子身心承压的底线,对孩子实施寄予厚望的严苛逼迫,无疑是父母把期望孤注一掷在孩子身上的一场博弈。
被父母霸道式教育的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心理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董卿,曾在发布会上讲述自己原生家庭的严苛教育对她的影响。
她从小在父亲严苛教育的打压下成长,比如:不允许她把时间浪费在照镜子打扮和参加文体活动上,对她设立各项严苛的要求,经常打压她不如别人家的孩子等。
父亲的这种教育方式促使她形成了自卑心理,尽管现在已是别人眼中的优秀之人,但她还是会经常陷入一种别人无法理解的自卑情绪中。
这种自卑让董卿没有安全感,时常暗示自己必须要比别人完成的更好,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让自己感到踏实。
父母打压式的霸道教育,干涉限制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完全屈服自己的教育安排。
殊不知每一次的打压,都是刻在孩子心里一道自卑的伤疤,给孩子留下根深蒂固的消极心理暗示。
可见父母的霸道式教育,无疑是在挑战孩子身心承压的最低防线,继而对孩子造成不可磨灭的心理影响。
父母的霸道式教育,是剥夺孩子幸福感的利刃
前段时间,上海14岁女孩留下三页遗书轻生的事件令人为之叹息。
在遗书的字里行间中,透露出孩子长期被父母霸道式教育所支配的痛苦。
父母不仅要求她成绩名列前茅,把她塑造成“别人家的孩子”,一旦成绩稍有落差,她便会沦为出气筒遭受父母的辱骂与抽打。
女孩过得并不幸福,但丝毫没有感受到父母的安慰,尽管身心受创仍要继续拼命学习。
遗书中:“毁掉一个人很简单,只需要毁掉她的童年,你们已经毁了我。”
这句话,更是道出女孩对父母的霸道式教育中,所感受到的不幸与绝望,促使她选择自杀这条不归路。
作家尹建莉在书中曾言:打骂是教育中最坏的办法,这种野蛮的教育方式其实完全没有任何”教育“要素,它只是让父母出口恶气。
樊登老师曾分享过有关国际学生的统计数据:在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全球考试成绩,中国学生位居第一名。
但是,针对这些学生作幸福度调查的数据显示,中国学生幸福度的成绩是垫底的。
樊登老师谈论到:在让孩子获得考上重点大学的能力,却牺牲孩子的个人幸福度。
而正如他的同事,中学考试成绩只要拿第二名,母亲就不让他进家门,现三十多岁事业有成,但却患有严重的焦虑症导致经常失眠。
作家尹建莉书中曾言:我们创造了一个孩子,不仅有责任让他长大,而且有责任让他幸福。
许多父母把自己无法实现的期望寄托于孩子身上,希望通过孩子得以实现,继而弥补父母过往的遗憾。殊不知父母过高的期望,却剥夺了孩子的幸福。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快乐童年的伴随,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教育,绝不是成为抹杀孩子幸福童年的理由。
霸道式教育,只因父母把孩子逼得太紧,犹如一把剥夺孩子幸福感的利刃,给孩子的身心造成超负荷的打击。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学习应把持有度,才能引导孩子自主学习与发掘成功背后的幸福。
孩子的正向教育,父母从戒掉“霸道”准则开始
在面对孩子的正向教育中,父母不妨摒弃“霸道”的准则,做到以下几点:
1、面对孩子的表现:就事论事,不轻易否定
《亲爱的小课桌》节目中,徐敬凯的妈妈讲述:她从不夸赞自己的孩子,皆因孩子已是“别人家的孩子”。
傅首尔回应:面对孩子好的表现,父母需要表达满意,做得不对的事情,应就事论事。尽管事情不妥,也要强调他是个不错的孩子。
父母应正确审视孩子的行为表现,孩子好的表现应表达赞同,不好的表现应就事论事,但绝不轻易否定孩子的人设。父母对孩子正确的认可与错误的批评,才能教导孩子懂得明辨是非。
2、面对孩子的学习:学习任务,应把持有度
樊登老师一次演讲中说道:高压父母的教育理念,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父母给予孩子的高压,根本无法让孩子提高学习。
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书中曾言:给孩子施加高压,让他们满足父母定下的过高标准,会彻底毁掉孩子。
父母应衡量孩子心理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与布置孩子的学习任务。高难度主张鼓励孩子挑战,挑战失败则适当降低孩子的学习要求,以确保孩子心理平衡为准则。
3、面对孩子的教育:耐心沟通,关怀与了解
作家赵红梅在书中曾言:如果父母耐心跟孩子沟通,大家就会发现他们确实是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兴奋和好奇才跟风瞎闹的,并不是分不清是非。
父母在孩子教育的沟通上,需要多投入耐心与关怀,耐心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关怀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
通过对孩子的倾听,继而拉近亲子关系的距离,成为更懂孩子的父母。
《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说:
“如果你想让人们造一艘船,不要雇人去收集木头,不要发号施令,也不要分配任务,而是去激发他们对海洋的渴望”。
许多父母想把孩子培养成才,盲目让孩子必须达到自己要求与标准,继而忽略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与感受。
父母若一意孤行采用霸式的教育来震慑孩子屈服,只会让孩子身心承受巨大的委屈,继而对孩子的幸福感、身心承压的平衡造成负性影响。
兴趣爱好是学习最好的原动力,父母不妨摒弃霸道的教育方式。尝试以温和耐心的态度去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孩子的学习方向,从而让孩子自主投入学习与高效成长。
父母遵循合理的教育准则,耐心倾听与关怀孩子的需求。
走进孩子的内心,引导孩子在自主学习中收获成功与成就感的幸福,成为更懂孩子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