拧断多少根大提琴琴弦才能学会调音?
有些成本是躲不掉的。
今天聊弦轴。
比起微调,弦轴的工作原理更加简单粗暴:先让琴弦穿过弦轴上的小孔,然后拧转弦轴,琴弦就会一圈圈缠绕,越绷越紧。这个结构类似于辘轳。琴弦逐渐绷紧,弦轴就会逐渐受到反转的力;而让弦轴不至于反转、松脱(俗称“秃噜”),靠的是弦轴和琴头上弦轴孔之间的摩擦力。弦轴如果与弦轴孔抱死,琴弦就不会松脱,反之就会“秃噜”。
原理介绍完,下面说使用弦轴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第一类问题:在调弦过程中,因为绷得过紧,把琴弦拧断了。
有些初学调音的人,耳朵不是太准,或者做不到一边动手一边用耳,琴弦已经拧得高过了标准音高,没听出来,还使劲继续拧,以至于把琴弦绷断了。这里要点名表扬一下Pirastro家出品的Chromcor(俗称“绿条”),这种琴弦耐性极好,据说A弦可以拧高一个小三度而不会断,做这种实验的人可真是可敬而有病。
第二类问题:在调弦过程中,因为拧得太猛,把琴弦拧断了。
有时候,虽然琴弦还没达到标准音的音高,却被拧断了。这可能是因为拧得太快太猛了。例如A弦,把它快速从re拧到sol,虽然还没到la,但是拧得太快,依然有可能把它拧断。另外,琴如果装配不得当,在弦轴、弦枕、琴码、拉弦板上留有尖锐的边缘,就可能成为琴弦的“杀手”——琴弦的断裂大多发生在上述几处。
第三类问题:把琴弦拧到合适的音高,松手之后弦轴固定不住。
弦轴要一边拧一边顶。顶的真谛是f=μN:通过增大弦轴和弦轴孔之间的压力,获得更大的摩擦力。只拧不顶,弦轴自然就会原路返回。拧上去,滑下来;拧上去,又滑下来。这样“拧摩托”几个来回以后,琴弦会有明显的损耗,一方面它可能变得更容易断,一方面它的音色也会有衰减。
增大摩擦力f,除了靠顶(增大N)以外,还可以靠增大μ,手段是使用弦轴蜡,或者在装配弦轴时,细致地校准弦轴、弦轴孔的锥度。这属于制琴的范畴,就不展开细讲了。
第四类问题:弦轴与轴孔,在天气变化过程中闹妖。
冬天气温、湿度低,弦轴容易松脱;夏天气温、湿度高,弦轴容易抱死。后者比较头疼。在夏天,如果一段日子不拧弦轴,有一天需要拧它的时候,会突然发现拧不动了。所以弦轴应该不时动一动,要让它松松筋骨。
上面这些知识,不是我想讨论的重点,因为老师但凡有一丝认真负责,都会或早或晚把这些讲给学生。我想聊的是一些心态上的问题。
我想,人如果一次都没有切到过手、一次都没有被锅烫过,是很难学会做饭的;而想学会自己调弦,又害怕拧断琴弦,是不行的。
我看到过很多这样的孩子:例如,ta听出自己的A弦稍微低了一点,但不确定微调该往哪边拧(注意,还只是微调,很安全的),就问老师“该往哪边拧呢?”这样的尊重在我看来不太可贵,我会说“不如自己试一试?”哪怕试完了、下次又忘了,那就下次再试试嘛。三五次下来,再笨也记住了。
老师讲的知识,难以带来真切、深刻的体会;自己摸索出来的知识,记得才最是清楚。当然这个摸索的过程中,会花费一些时间,甚至拧断几根琴弦、花些银两。作为老师、家长,要舍得花这样的时间和钱。节省一根琴弦的钱,一家人也不会变得富有;调弦由老师、家长一味代劳,节省出的这点时间,用在练琴上,也不一定就能培养出音乐家。
这些年,大家已经在反思,“你只管学习,其他不用你管”,培养出来的仿佛是废物。同理的,“你只管拉琴,调音不用你管”培养出来的,恐怕也是音乐废物。让他们自己动手,去犯错,去体验,培养出来的才是人。